Monday, 3 November 2025

310。

這陣子縂頻繁想起小時候的事情。并沒有刻意去回想什麽,就是思緒會突然一下子被帶回以前的生活。最近比較深刻的回想的碎片就有以前稱之爲‘家’的房子。那是個門牌標為 310 的房子,建在新村大街旁,是姑丈的產業,跟爺爺的產業(311)隔了一條寬大約十步的小路。我能追溯到的最初的記憶,除了外婆家,就是這個我們生活了十三年的家了。印象中八歲以前,一起住在這個房子裏的人有爺爺和三姑。直到約莫八、九歲的時候,二伯一家就搬過來了。

很奇怪,雖説爺爺的房子就在隔壁,但爺爺一直都住在屬於姑丈產業的這頭,直到後來我們都搬走了之後,他才回到自己的房子,不過他并沒有自己的房間,就在客廳放了一張單人床,據説是方便照看他老人家,雖然比較像是沒有多餘的房間讓爺爺住了。

回到 310 。客廳跟既定印象中的不太一樣,沒有沙發,有個電視機,還有爺爺喜歡躺在那裏睡午覺的老式懶人椅,靠墻有一排鐵櫃,左上角那一格放著爺爺在患上阿兹海默症前偶爾喜歡抽的雪茄。客廳和飯廳之間有個樓梯口,那裏擺著神臺,供奉著大伯公和土地公,我記得小時候曾經被罰跪在神臺前。飯廳有個大大的圓桌子,除了早上上學前會在那裏吃早餐之外,我們幾乎不曾在那以外的時段在那裏用餐,因爲晚餐一般都會去 311 吃。圓桌子對面是高高的櫃子,福建話叫 ‘bar lei’,用處是拿來熨衣服,bar lei 右邊靠墻有一個大冰箱。大冰箱有可能是二伯母和媽媽開始做食肆生意后才開始有的,具體時間我記不太清了。但我記得小時候爺爺喜歡把從菜市場買回來的 ‘kar leng ji’ 放在冰箱裏,然後我們會排隊跟爺爺討那個來吃。我不知道 kar leng ji 中文叫什麽,就是腌製的一種不知道是不是水果,黑黑的,味道酸酸甜甜的。

冰箱後面是樓梯脚下被當成儲藏室的小角落,記得小時候玩抓迷藏老喜歡躲在那裏。然後再後面就是厨房,有個綠色的家用小電冰箱,我們總在校鞋來不及乾的星期天晚上把校鞋放到冰箱底下想藉著散出來的熱風把鞋子給烘乾。到底有沒有成功過,現在已經想不起來了。冰箱前是個老式新村房子都有的洗衣的地方,左邊是厠所和浴室,右邊就是厨房了。記憶中我不曾在那個厨房煮過什麽,在那裏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幫媽媽剝做生意要用的水煮蛋殼。

房子的樓梯是木板的,小時候我們很喜歡把樓梯閒當成滑板,從二樓滑下來,當然不可能平滑地滑下去,就是一級一級那樣頓下去,因爲是木板,所以屁股不會很疼。樓梯邊有個紅色的家用電話,在那個手機不盛行的年代,家用電話很可貴呢。媽媽會把電話的 number pad 上鎖,防止我們煲電話粥。那時候每次要打電話,總得跟媽媽老實交代因何而打,媽媽覺得合理才會把鑰匙交出來,而且每次打電話不可以超過5分鐘。

二樓有五個房間,這麽回想起來,是個不小的房子呢。樓梯口對著浴室,於是旁邊的房間在二伯他們搬進來前是空著的。爺爺的房間就在空房間的左邊,陰陰暗暗的有張單人床。我記得爺爺喜歡將撕了的日曆紙鋪在枕頭上墊,説是可以隔油。爺爺房間的角落有個衣櫃,衣櫃的門是一片落地鏡子,爸爸在我們小時候喜歡要求我們對著鏡子大聲念英文,那面鏡子很可能是世界上承載了最多小學英文朗誦的鏡子吧。

爺爺房間左邊那個角落的房間便是我們很小很小的時候跟爸爸媽媽一起住的房間。那個房間有個 queen size 雙人床,我們仨(那時候還沒有妹妹呢)打地鋪睡覺。房間有冷氣,有電視機,有梳妝臺,有 built-in 衣櫃。房間雖然不大,但東西挺齊全。另一個角落便是三姑的房間了,三姑的房間跟爸媽的房間一樣大小,但是東西沒那麽多,衣櫃也不是 built-in 的,沒有梳妝臺,但有一臺針車(縫紉機)。針車是三姑賺錢的工具,她會‘車’很好看的五顏六色的擦脚步賣給人。八九歲二伯一家搬進來后我們就不再跟爸媽睡,而是搬過來三姑的房間睡了。

樓上的最後一個房間,在二伯他們之前我也記不起來到底是什麽作用,反正二伯他們來了以後,那裏就成了二伯和伯母的房間。小時候我們喜歡在那裏混,因爲那個房間的冷氣縂是開著的,裏面也有電視機可以看。到十一二嵗吧,二伯他們搬出去之後,那裏便成了我們的房間。那個房間留給我最深刻的印象除了貓喜歡爬上床拉屎之外,就是十二嵗那一年的11月4號,姐姐哭著把睡夢中的我叫起來,然後說小舅走了。原來已經是23年前的事了啊。

跟一般的家不一樣,310 樓下其實分成兩半,一半是客廳,另一半總是租出去,有被當成是辦公室出租過,而最有趣的是曾經租過給一家販賣盜版 CD/ DVD 的店。你能想象住在盜版店隔壁的情景就是家裏不用開收音機,就有當下最流行的歌曲聼。我記得盜版店時期正是張棟梁把黃昏唱紅的時候,同一期很紅的歌還有陳慧琳的記事本,那個時候隔壁盜版店一直重複播放這些歌。

家門前的空地被大伯拿去衍生當咖啡店用,所以那裏總是擺著餐用桌子和椅子。還有一個賣印度煎餅的檔口。再前面就是一個小小露天的空地,那裏以前擺著個大鞦韆,面對面可以坐人,整體圓形的那種,這個鞦韆就比較有家的感覺的。小時候的傍晚會在那裏玩,大聲唱歌。

十三歲那年我們搬出來后,三姑在幾年後也搬到 311,而310 便還給姑丈,現在也已經沒有人住了。現在偶爾回去看看,已經租給外勞開雜貨鋪了呢。311 還在,大伯母和堂哥堂姐幾家人和三姑還住在那裏。咖啡店還開著,跟20多年前沒有太多的變化。變化最大的反而是人呢。

二十多年間,縱有新的家族成員加入,有些人也已經不在了。家也已經不是當初那個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