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4 August 2021

閱讀這回事。

困在家超過一年以後,終於又重拾了閱讀的習慣。
所以在貳零貳壹的下半年,我在三週裡共讀完了四本書。
在重新閱讀的道路上,也更加確認了自己的‘書路’。
比起學術類的書籍,我還是個比較偏向文學小說類的偽文青啊。

追溯回到自己愛上閱讀的年紀。
記得國小五六年級的時候,竟陰差陽錯地成了學校圖書館管理員。
喜歡看書的愛好我想也是從那時候培養起來的吧。
我記得履行管理員職責的時候,需要編排書本,把他們整齊地列在書架上。
而我最喜歡的工作是為新書蓋上校章和供借閱記錄的藍格子。
翻著新書的時候心裡就會物色好書籍,然後暗自盤算什麼時候要在借閱欄第一行上寫下自己的大名。
小時候看的馬華文學類小說可多了,印象最深刻的是『再見,淡水鎮!』。
也是從學校的圖書館借來的。
雖然書裡的內容我都記得不太清楚了,依稀就是講述放假回到老家淡水鎮的歡樂時光。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到現在還在記得這書名,以致多年以後我到台灣公幹,去到淡水的時候還有一股很親切的莫名熟悉感,雖然『再見,淡水鎮!』壓根兒就跟台灣的淡水沒有半毛錢關係。
再來就是格林寓言,安徒生故事集,中國四大名著等等。
四大名著其實讀完的也只有『西遊記』,至於其他的,對一個小學生來說還是有點吃力的。
啊,讓我很深刻的另外一本小說是賴東進的『乞丐囝仔』,說的是作者本身從小乞丐怎麼長大有了現在這番成就的勵志故事。

我還記得小時候週末跟爸爸媽媽去逛商場,由於處於鬧騰的年紀,父母會把我們安置在付費遊樂場裡。
漸漸地他們從把我們姐弟丟到遊樂場,變成把我們扔到書局去。
回想起來,在父母購買日用品而我們在書局裡隨手抽一本書席地而坐來讀的時光,真的挺美好的。

上了初中後就再也沒有當圖書館管理員,雖然那時候很想。
但基於學校離家裡太遠了,要值日很不方便,於是只能打消念頭,改行去當了交通糾察員。
但愛泡圖書館的精神始終被延續著。
我記得中學的圖書館在食堂的二樓,空間是小學圖書館的兩倍,藏書的種類不必多說,自然是更豐富的,更棒的是還有個別閱讀室。
我記得最喜歡的書架是位於十幾列書架末端的『中文部』,我在上面看到過厚厚的『孫子兵法』,雖然不曾拿下來翻。
重點是孫子兵法下方的文學小說,『霸王別姬』,『汪洋中的一條船』都是我在中學圖書館借過的寶藏。

我記得中二那年因為受學姐的影響,迷上了藤井樹。
看的第一本藤井樹是『聽笨金魚唱歌』。
從此便在校園小說中深陷得無法自拔,買盜版書也是在那時候學會的。
學校圖書館雖然也有幾本藤井樹的小說,不過就是有點少,所以總是很快就被別人借走。
那時候網絡沒有現在發達,線上閱讀不方便,零花錢也不夠買所有書,也只能靠盜版。
我發誓,我自長大開始工作後就再也沒有買盜版了。
在此跟那些我買過盜版書的原著作者鞠躬道歉了。

藤井樹是一個影響我很深的作家。
因為看多了藤井樹,我開始寫作投稿,雖然寫的都是那種小清新新詩短篇小說類。
(雖然姐早在小學三年級拿了作文比賽第一名時就發現自己有寫的天賦,嘿嘿。)
但卻是因為藤井樹我愛上了寫作這件事。
以致到了現在,我的部落格運行已經超過十年(把無名小站也算進去的話)。
掐指一算,從2004年開始寫部落格起,居然已經逼近20年大關了,有點可怕。
不過說我的青春都在藤井樹的書裡度過這句話一點都不誇張,他的每一本書我都至少讀了三遍以上。

回到閱讀。
上了學院以後就接觸到了九把刀,我記得我看的第一本是『拼命去死』。
刀大新穎又黑暗的故事張力,搭配著稍稍黑色幽默,於是我喜歡上了九把刀的作品。
那時候風靡一時的『樓下的房客』我也讀了 N 遍,雖然真的很變態。
當然九把刀也有很多很勵志的經典句子,而我最喜歡的一句是『說出來會被嘲笑的夢想,才有實現的價值』。
也就是有了這句話,我在追夢的路上才多了那麼一丟丟勇氣。
雖然最後連夢想長什麼樣子都不知道,哈哈哈。

最近剛讀過的八木澤里志的『在森崎書店的日子』,就講述了書本在一個人的生命裡可以扮演著很有影響力的角色。
我挺認同,而且我俗套地覺得喜歡閱讀的人都不會太壞。

很久都沒有如此長篇大論了。
截至現在,今天馬來西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單日新增創新高 - 19,819,加上近幾週的政治動盪,外面的世界非常危險,還是躲在書中的安逸世界唄。

寫到這裡我想說,嘿,在讀著我文字的你,要是手上有什麼值得推薦的好書,不妨推推唄。
讓我在履行好公民責任待在家的時光不至於被虛度了。
讓我在解封後(希望是不久的將來)還可以大聲地對別人說我並不是哪兒都沒去,我在很多書裡遊走了很多不同的世界呢!

在這邊順便推推我讀過的好書:
『為了活下去』- 脫北女孩樸研美的脫北故事。
『第七天』 - 余華用死後七天敘述一個人的生平。

好啦,我要翹班去看書了(此動作經專業訓練,請勿模仿)。
希望你在解封後也一樣能夠大大聲地說你‘去’了很多地方喲。 (:

Wednesday, 21 July 2021

從未想過新冠病毒可以如此靠近。

從未想過新冠病毒可以如此靠近。

就在上週五,蟹子的小弟弟確診了。知道消息的當下是一記晴天霹靂。由於確診前剛過去的星期天才一起吃過晚飯,加上蟹子在確診前的週一才載弟弟去接種疫苗,於是我跟蟹子成為了所謂 'closed contact'。在知道他確診之後,我們也第一時間打電話去診所,預約 swab test 的時間。所幸我們倆的 test result 都呈陰性。而跟小弟弟住在同一間房子的大弟弟和弟媳所幸也是呈陰性。

今天是小弟弟確診的第六天,已經第六天了,他的症狀是有增無減。列表上該有的症狀他都差不多可以打完勾了,呼吸困難,失去嗅覺(味覺還在),身體忽冷忽熱,肚瀉,喉嚨痛,咳嗽。據說週一他去 KKM 中心檢查的時候,血氧在正常水平,於是也不必去隔離中心,只要自行在家隔離就好。昨天(第五天),他連站都不穩了,於是弟媳撥了999,想說召輛救護車送他去醫院,結果兜兜轉轉,醫院叫小弟弟自己開車過去(明明都站不穩了,還怎麼開車?!),於是沒辦法之下,只好由大弟弟開車送他去醫院。到了醫院,院方做了血氧測試,發現在正常水平,於是不讓他住院,只讓他回家自行隔離,兄弟倆無奈之下只好打道回府。由此可見,馬來西亞針對冠病的醫療設施已經入不敷出,從剛開始的時候無論有沒有症狀都會被接進醫院/隔離中心觀察,到現在就連呼吸困難都沒辦法入院,可想而知。

小弟弟到現在還無法接受自己確診的事實。他就是職場感染活生生的例子。實在沒辦法想像他的心情,平常沒怎麼生病,突然就攤上了這麼嚴重的一次。據說他上班的地方,包括他,有11個人確診,有一個已經去世了。我想他內心其實是恐懼的。我聽弟媳說,他一直在喊痛苦,感覺像要死掉了一樣。而身為旁人的我們卻無能為力。

遠在關丹的家婆也在時刻關注,我也沒辦法想像她的心情。距離三百多公里外,除了擔心已受感染的小兒子,還得擔心同住一個屋簷下的二兒子和兒媳的感染風險。安慰的話我們也說不了太多,畢竟叫她別擔心根本就是在說廢話。

我上網看了關於冠病確診到痊癒的文章,據說第五到第十天很關鍵,症狀也有可能會更嚴重,但挺過了就好了。所以希望接下來的幾天小弟弟的身體可以趕快製造出抗體來對抗該死的病毒,然後痊癒。


Dear God, 
I speak health into Chung's life. And I pray that he'll have enough strength to combat the Covid-19 virus. May speedy recovery rest upon him.
In Jesus Name I pray, Amen.

Tuesday, 29 June 2021

所謂放棄夢想。

最近臨睡前總想起小時候。但好像小時候並沒有太常想像自己長大後的樣子,甚至沒想過自己長大後會在什麼專業領域或職業,也沒想過自己會不會結婚生子,然後就這樣長大(老)了。因為沒有想像過,所以也沒有經歷過所謂‘放棄夢想’。

我記得幾年前問過老弟,還想不想朝著他夢想的機師這條路前進。我到現在的都還很清楚地記得他沉默地搖頭,沒有猶豫。當下除了無奈和可惜,也沒辦法做出再多的回應。無奈的是,當初為了支持他的夢想,爸媽是怎麼怎麼傾家蕩產的,而他現在一句不想繼續便為一切劃下句號,留下來的只有一屁股債。我曾經怨過,因為還債的重擔很自然地就加在了我身上。

若干年以後的現在,我想起這個的時候,也試著站在老弟的心情去思考。飛行學院的那兩年,哪一次考試不是拼盡全力去應付。哪一次考試不是九十分以上。還有那些需要早起去升旗禮的早晨。然後那些一次比一次更衰的面試機會,不是碰上馬航消失的 MH370 就是被誤擊墜毀的 MH17 再到亞航的各種飛機失事,然後面試一再延後,再到最後沒有消息。

我在想,說放棄的時候,他到底做過了多少次心理建設,到底掙扎了多久才能說服自己撇開那些曾經的努力而選擇放棄。可能在旁人(我們)眼中,他就是輕而易舉地就放棄了,但誰也不知道這輕而易舉背後到底承載了多少自責無助無奈,是吧。畢竟我們永遠都沒有辦法真的體會當事人的心情和想法,是吧。當他決定不再嚮往飛行後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以後,我曾在老弟的筆電裡看到好多關於飛行的影片,各種意外模擬的片段和 stimulation,還有迄今為止話題中還聊到飛機飛行之類的時候,還可以看見隱約從他眼裡透出來的熱忱。所以我想熱愛是真的。但太多不可抗力的因素也是真的。雖然我其實還想問他,如果再一次重來,他還願不願意選擇機師這一條路。但一想到這問題感覺像在扒他的傷口掐著,他難受我也難受,所以一直沒問出口。

其實反正也回不去了,事實也沒有辦法被改變。該慶幸的是,至少老弟現在不是遊手好閒的二世祖,也在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反正也早到了該對自己人生負責的年紀,自己看著辦就好。

Tuesday, 4 May 2021

貳零貳壹 · 五月天

經歷了贰零贰零一整年的空白之後,贰零贰壹的今天,已經過去了四個月,依然空白。

其實整個贰零贰零也不完全空白,卡了至少快八年的管理會計專業考終於被我考過了。去年八月的考試,十月得知的成績,過了。拿到成績的那一刻其實挺平靜,可能經歷了太久,對專業考這件事情已經開始麻木了。但我還是買了一個小小電子琴來獎勵自己,以示慶祝。

嗯。我終究放棄了吉他,並且為了表示決心,還把跟了我十年的吉他小黑給賣掉了。雖然放棄吉他算不上是個艱難的決定,但賣掉小黑我心裡是有點不捨的。但沒關係吧,他如果找到比我更懂得他的主人,也未嘗不是件好事。在賣掉小黑之後,我開始了自學電子琴的路,對於手比較小的人來說,電子琴的確比吉他容易得多,加上我自學的是當代音樂,完全也不需要太多技巧,基本萬能和弦打天下,沒太大難度。雖然我嘗試學一首堪稱最簡單的古典 - Canon in D,無奈學了兩週就只停留在過門兩個 bar,就學不下去了。Anyway, 我也沒有奢望自己哪天可以自彈完整的鋼琴曲,可以偶爾自彈自唱流行歌我也很開心了,即使是沒有技術含量的萬能和弦。

說說工作。還有九天我就在目前任職的公司滿兩年了。只能說好快。雖然我一開始的目標是想待個至少五年(畢業至今,七年間換了三份工作,一份工作大概平均兩三年吧),但最近想換工作的念頭一直浮現在腦中。花了近兩年,我始終沒有喜歡上現在的這份工作。工作性質是一回事,工作內容就不是我喜歡的。但我也深知自己暫時離不開公司,畢竟公司福利實在不錯,很難可以找到能夠媲美的其他企業。

下定決心趕快懷孕,至少生了第一個孩子後再考慮離職好了。備孕的路上很坎坷,只能怪自己身體不爭氣。定期在看婦科醫生,連偏方都在嘗試。希望希望趕快可以迎來一個虎寶寶。我連月子中心的費用都已經開始在存了說。

然後就沒有什麼想說的了。

疫情當下,日子依舊。
願世界加速復原。
願你我繼續安好。

Monday, 7 September 2020

《以家人之名》


慎入,有剧透。

这部剧刚开播的时候没跟着追,因为那时候遇到考试,想说考完再好好追剧。我记得考完试那会儿是八月二十七,离开考场后回到家立马开启追剧模式,那一天到周末,直接看了二十几集。接着就是跟电视播出一样节奏,每天都坐等网上上传 (因为不在中国,没法儿通过芒果台同步观看)。

真心觉得这部剧是难得的好剧,毕竟到了姐这把年纪,太狗血太撒狗粮的故事已经不得我心。所以作为家庭治愈系列的内容,这部剧还是挺有看头的。一开始就被小演员们给萌到了,尤其小子秋,这小家伙真会眼,双眼溜溜特有神,哭戏还很揪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李爸带着尖尖和凌霄到村里去看子秋,结果直接把他带回家的那一幕,看着真是心疼啊。还有小子秋第一次喊李爸‘爸’的时候,虽然感觉脸皮有点厚,咋就突然喊爸了,但我觉得也是一种对父爱的渴望的体现呢。然后李爸的回应‘诶’一声,双眼泛泪,我看着也看哭了。

然后看到各种网上流传的片段,深怕剧情走向越来越狗血把亲情剧演成偶像剧,真是抱着忐忑的心一直往下追的。还好好好,也没有特狗血。虽然小哥和哥同时都向尖尖表白了,但我觉得编剧把小哥的部分处理得很好,就是他对尖尖其实也不是那种爱人间的喜欢,就是想要照顾她,也觉得大家在一个户口本上才有安全感。所以才有了尖尖问他如果他焦虑会不会想强吻她,子秋的反应也是很实诚了,这家伙压根就对尖尖没有过那方面的想象啊。於是尖尖和凌霄也顺理成章地在一起了,也没有狗血地二选一情节。再来就是有一趴,凌霄发疯了要求李尖尖要跟子秋保持距离,我觉得也是剧情需要,让尖尖发现凌霄心理病了。而之后尖尖跟子秋还是一样打打闹闹搂搂抱抱,凌霄也没有任何不悦呀。说实在,我老怕凌霄接下来乱吃醋,所幸这些都没有发生啊,哈哈。

所以一路走来,边看边哭边看边笑边看边骂,就走到了结局。在结局还未播出前,就各种想象着结局的可能性。像陈婷会不会被洗白呀,贺子秋和小橙子最后怎么样啦,唐灿和庒北有没有成正果,火山姐最后火了没,月亮去北京后怎么了吗,等等等等。结果这些疑问都被烂肚子里了,也只有编剧自己知道。

你说遗憾吗?总会有的。毕竟这是难得的好剧,这么仓促的结局真的挺可惜的。但仔细一想,人生不都是如此吗?即便结局把我们都想知道的都交代清楚,谁能保证那就是最好的。开放式结局也未尝不好,至少我们能够自行脑补火山姐最后火了还跟庒北在一起 (有些人不嗑这对 CP 也可以自行想象庒北被拒了)。而月亮在去了北京后终于为自己活了漂亮的一次。当然小哥和橙子也没有在一起(不好意思啊,我不站这对 CP),小哥就是把她当妹妹了 (就是个妹控)。如此如此这般这般。

虽然我对编剧强行洗白陈婷也觉得生气得直拍桌子。但这种治愈系的电视剧本来就不会有太不好的结局呀。想深入一些,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陈婷的无理取闹除了是自己的心魔造就而来,很多时候也是因为凌和平的逃避而造成的,云云离开那一阵子,要是凌和平不逃避不老往所里去,或许陈婷的心病不会越发沉重。她虽然可恨,但现实中这样的人很多,就是心里病了却没有人发现,在自我救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凌霄生病了,有李尖尖当药,而陈婷病了却只有自己呢。而且若是让陈婷自杀成功了,那橙子咋办?又要凌霄周而复始地担上被道德绑架的责任吗?她还说了妈妈的遗书里都没提到自己呢。反正电视剧本来也不会教人六亲不认,那不就变成三观不正了,所以我就说服自己接受了被洗白的陈婷。

总而言之,感谢剧里所有演员们用心的演出。两位爸爸两个家庭的和乐融融和带来的感动;让人揪心一起哭的哭戏(尤其小子秋和大子秋);月亮唐灿尖尖仨闺密间让人会心一笑的别扭互怼和好;被人恨得牙痒痒的陈婷,赵华光,周淼。这些栩栩如生都是因为演员的用心演绎啊,感谢一众演员赋予了这部剧灵魂。谢谢 《以家人之名》丰富了我 2020的夏天 (虽然马来西亚四季常夏)。

剧追完了,倍感空虚呢。

Thursday, 3 September 2020

淡然。

有時候失去和得到只是那一瞬間。

某一時刻你獲得了一份東西,可能是情感可能是物品,可能是好的也有可能是壞的,你以為他們都會存在著一輩子,卻忘了這世上根本沒有所謂永恆。
或許得到的會持續很久很久,也真的持續了很久很久,久到你都被時間給騙了,以為現狀會一直維持下去。

所以當你習慣那些人事物的存在以後,哪天突然不見了,你便開始著急、驚慌。
即便那些曾是給你帶來困擾的存在,失去以後仍會有一絲缺口。

反正需要的只是一份來面對得失的淡然,而已。

Monday, 6 July 2020

貳零貳零 · 一半

而,貳零貳零卻過了一半。
半年過去了,有至少一季,這世界像是被標上了休止符,暫停運作。

想必對這地球大多數人而言,貳零貳零確實是個很不一樣的一年。因為新冠肺炎的肆虐,部分人經歷病和死,部分人操著不安的心情苟且活著,而部分人置身事外。我應該屬於不安那一組,因為在被公司裁員傳聞支配的恐懼之下,實在很難置身事外。

是的,換了新工作滿一年,就收到減薪和 possibility of layoff 的傳聞,真的有點晴天霹靂。說是減薪,其實就是 'forced' unpaid leave,換算過來大約工資百分之十的影響吧,受影響的有四個月。面臨公司這樣的安排,其實除了接受,也只能接受了。身為理智型的員工,也該明白公司在疫情中存活也不容易,減薪也總比倒閉好啊。當然我也只能萬般祈禱自己不會是被裁的一員了。


蟹子也換了工作,剛巧就在馬來西亞封國前的兩週。

一開始他在猶豫要不要接受新工作的時候,我給了他否定的建議,但還是讓他自己去做選擇,畢竟事業是他的,要怎麼鋪陳和進展,也只有他自己有權利去決定。你問為什麼會不建議他轉換新工作,其實我也說不上來,就是有一種不安感,還有就是可能我自己不怎麼喜歡會計吧(他從原本的金融領域轉到會計領域)。

幾個月下來果然驗證了我的不安。短短四個月,我變與蟹子因為作息問題杠上無數次。當然他不會真的跟我吵,但我會很直接地表達我不高興的心情。你可以想像在家辦公的他有無數次九點多十點才吃晚餐嗎?好幾次都是因為他直屬上司抓著他 discussion 不放人,所以我對這個直屬上司超級無敵非常不滿,自己不吃飯難道下屬也要跟著不吃飯嗎?

像今天,回到公司上班的蟹子居然加班到快十點。我很不客氣地傳了簡訊過去問是不是外遇去了,他才回复說在加班。我不是需要人陪,我可以自己吃飯,自己看電視消磨時間,可以自己打遊戲。我只是覺得,長那麼大了,作息難道不應該學會控制和正常嗎?大公司不也總是提倡時間管理嗎,對我而言,a hired professional 最起碼就是要對得起自己的健康。哪怕他告訴我今天得加班,自己在外面解決晚餐,我都不會那么生氣。至少他自己在乎自己的身體。我從來就不相信什麼強壯如牛什麼不曾生病的說法,蟹子也這麼說過,可之前一病就是嚴重到要入院的那種。

他可能覺得我很無理取鬧,我也是打工一族,為什麼不懂得體諒他的處境吧。如果他真那麼想,那我倒要問他為什麼沒有站在已婚的立場去想,我是打工一族,也是他的妻子。如果他理想中的妻子是個不在乎他的人,那好吧,算我自作多情,我再也不會過問他的生活作息。


反正就是一肚子無從釋放的氣。
和壓力。
和鬱卒。